屏縣推動客家青年基地 打造文化創生新場域

【記者戴英薇/屏東報導】  「這可不是普通的捕魚,是整個村子的代誌,是咱海口人的記憶!」這句話,道出屏東佳冬鄉早期「牽罟」的繁榮景象。如今,一群平均年齡約30歲的在地青年組成「山腳下海岸邊」團隊,正以行動接棒地方文化,讓這項傳統漁撈文化得以延續。縣府表示,為支持青年發展,已成功爭取客家委員會超過九千萬元建置「客家青年基地」,盼打造青年創新與文化共融的示範場域。

縣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表示,佳冬青年以實際行動策劃牽罟系列活動,串聯社區與觀光資源,喚醒近乎斷層的海洋客家漁業文化,正是地方創生的最佳典範,為讓創意持續在客庄扎根,縣府成功向客家委員會爭取經費,將同為客家鄉鎮的內埔僑智國小舊校舍整建為「客家青年基地」,未來可提供青年輔導、交流與資源,建立跨齡互助機制,強化地方凝聚力並培育在地人才。

早年漁村生活困苦,村內鮮少人家擁有漁船,居民便靠著一領罟、一條繩,全村總動員。有人下海撒網、有人岸邊拉繩,嗚螺一響,大人、小孩、阿嬤都衝出來,拎著褲腳、拖鞋,笑笑鬧鬧地去牽罟。多年後,牽罟漸漸成為文化象徵、一段庄頭的集體記憶。

「不能讓南台灣唯一體驗文化就這樣消失!」山腳下海岸邊執行長謝思萱堅定地說,牽罟活動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屆,團隊成員在參與第九屆活動協助導覽時,聽聞塭豐社區的長輩們因年事漸高、活動籌辦不易而萌生停辦念頭,為延續這項珍貴傳統文化,團隊決定主動接手,著手推動活動轉型與傳承。

謝執行長憶起在活動構想初期,社區對青年團隊抱持觀望,擔心理念過於抽象、難以落實,為讓構想更具體呈現,團隊邀請設計師及屏東漁業青年聯誼會進駐,將活動主視覺、動線規劃與展區構想具體化,並不斷與社區發展協會溝通討論,隨著規劃成果逐步明朗,長輩們也從保留觀望轉為全力支持。

團隊表示,今年11月「來塭叨節-漁夫生活祭」特別將傳統牽罟活動結合沙窯與辦桌文化,並推出沉浸式RPG神話探索、漁村鐵人接力賽、產地餐桌、漁夫市集等活動,更打造鹹鴨蛋、白鷺鷥、午仔魚與石斑魚等IP角色,多元創新體驗受到許多家庭喜愛,團隊期盼遊客踏訪社區、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脈絡的同時,能深刻感受佳冬土地特有的鹹味與溫度。

勞青處說,除建置客家青年基地,鼓勵返鄉青年及在地居民參與外,也透過導覽解說、互動活動與手作體驗吸引旅客,為提升青年品牌能見度,客委會核定「青年品牌數位轉型」計畫,縣府團隊已集結20家特色品牌,與LINE禮物平台合作,推動在地青年產業創新與市場拓展,期待能擴大品牌曝光度,強化市場競爭力。

縣府表示,佳冬在農業、漁業及客庄等產業相當興盛,為促進地方永續發展,也同步推動佳冬車站周邊的復興路及佳昌路人行空間改善工程,盼透過環境再造,讓文化行動與地方建設並行,打造友善且更具特色的客家旅遊場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