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記者蘇莉湘 / 高雄報導】 海洋委員會的「印太海廢合作平台」於11月5日在泰國曼谷舉辦「2025印太海洋臺泰韌性夥伴研習營」,集結臺日韓泰四國代表及重量級國際NGO,正式啟動平台的首次海外行動。泰國推出漁具回收再製的「衝浪板」,而臺灣則端出廢棄保麗龍漁具製成的「招財貓公仔」,共同鎖定首次平台會議設定的海洋頭號殺手「幽靈漁網」。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,臺灣將秉持「韌性海洋夥伴」理念,打造印太海廢治理典範。
海廢治理無國界,海委會基於國內海廢再生聯盟之商業模式逐步成形,並具備國際海洋經濟合作潛力,自113年起投入籌組「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」,透過公私協力及跨域治理模式,匯集印太產官學研界,並以開放合作與務實行動,積極由試點推展為制度、將案例開發為常態。
經過一年來的協作,海洋委員會「印太海廢合作平台」首度正式跨海,匯聚來自臺日韓泰官方、學界及國際非政府組織,針對海廢回收機制、科學監測與社會動員等主題,分享各國具體、有感的成功案例。泰國的成功模式成為研習營亮點:企業生產者 Starboard 分享了與在地志工社群 Trash Hero Bangkok 的合作下,以海廢製作出價格不菲的「高價值衝浪板」,完美展示公私協力的力量,不僅大幅提升「藍色循環經濟」的可行性,更讓在地漁民和社群從海廢回收得到實質收益,真正兼顧在地生計及海洋保育。
來自臺灣的廢棄保麗龍漁具再製而成的「海廢招財貓公仔」,曾在本年8月臺灣文博會驚豔亮相,再於9月代表臺灣遠赴日本參展。它不僅成為與會者爭相討論的話題主角,更以「廢物變招財」的設計理念,完美展示了臺灣如何用文創經濟將廢棄物轉化為焦點產品,將在地海廢技術與文創美學,成功推廣至印太地區。
臺泰韌性夥伴研習營成功鏈結了泰國海洋與海岸資源部(DMCR Ukkrit Satapoomin)、泰國漁業部、泰國朱拉隆功大學、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(SEAFDEC)、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(IGES)、韓國我們的東亞海網絡(OSEAN)、環境正義基金會(EJF)、澄洋環境顧問及RE-THINK重新思考教育協會,以及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等官方、學術、國際非政府組織及私部門,為台灣發起的「印太海廢合作平台」奠定成功外拓的基礎。
管碧玲指出,我國將持續透過平台深化與日本、韓國、泰國等夥伴的合作意向,在廢棄漁具的議題上,不僅要分享成功經驗,更要推動逐步與泰國、印尼等東協國家的公私部門建立制度化的對話機制,確保區域在「減量、回收與循環應用」的合作能持續強化。管碧玲強調,海廢治理無國界,更不能單打獨鬥。臺灣將持續努力,目標是成為印太區域的「韌性海洋夥伴」,與各國共同打造「區域海廢治理的典範模式」,推展藍色循環經濟跨域合作的海洋韌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