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圖說:修復後的七里海濕地萬鳥雲集(田雨宸攝)
七里海濕地彰顯“寧靜之美”
隨著天氣變暖,七里海濕地迎來大量候鳥飛臨,濕地內一片萬物復蘇、生機勃勃的景象。五年來,寧河區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為策略,按照市政府針對治理七里海所提的要求,以打造“兩山”理念,不斷提升生態文明的策略方向,努力推動七里海濕地修復保護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果。
全面完成七里海濕地核心區修復保護,累計修復濕地面積約3.5萬畝。完成49公里環核心區環海圍欄、配套監控及爬藤栽植;完成開挖疏浚支渠、幹渠、外環渠約80餘公里,堆建及改造鳥島20處,恢復淺灘1.5萬畝;修復濕地植被超過1.6萬畝等
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,七里海濕地保護區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。七里海濕地“京津綠肺”的生態功能明顯提升,負氧離子每立方釐米含量3000個,高於大城市中心區30-60倍;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Ⅴ類,有的區域達到近Ⅳ類,初步呈現水清岸綠的景象。特別是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,觀測到鳥類258種,數量達50餘萬只,東方白鸛、白琵鷺、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大量增加,曾經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、文須雀、北長尾山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重返七里海。野生植物增加到160種,香蒲、荇菜、荊三棱等群落迅速恢復,列入《野生植物紅皮書》的野大豆,以及在華北地區極其罕見的野綠豆、酸漿、羅布麻、二色補血草等珍稀物種得到很好保護和恢復。

圖說:七里海濕地迎來大量候鳥飛臨。(田雨宸攝)
七里海濕地修復保護經驗獲選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典型案例,寧河區以此為契機,結合濕地情況的新要求新變化,不斷提升修復保護措施的專業化及科學化水準。
建立指標體系。2021年,寧河區充分結合各部門對七里海修復保護的相關規劃及要求,綜合分析各方因素、廣泛徵求意見,編制了全國第一個單個保護地的監測指標體系──《天津市七里海濕地生態評價指標體系》,並向社會公開發佈。該體系對加強生態監測,推動七里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恢復等工作具有正面意義。
精准調控水位。針對不同鳥類對水深要求,比如,白鸛、天鵝喜好在10釐米深的水域覓食,鴨類、骨頂雞等喜好在50釐米深的水域覓食,營造0-0.5米不等的水深水域,為水鳥創造良好的棲息地和覓食地。同時在西海實驗性開展分區管控,通過封堵涵洞等措施,將俵口和東塘坨區域水源進行封存,今年春季,把涵洞重新疏通,水源連同魚蝦補充到其餘淺灘,保證春季候鳥覓食需求。
提級巡查保護。利用人防+技防的手段,加強日常巡查巡護,明確職責分工、細化日誌台賬;試運行巡查巡護APP小程式,利用濕地區域內攝像頭監控,加大無人機、攝像機等現代化巡護設備的使用。同時,密切與市水務局、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、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和天津大學等科研團隊合作,利用衛星遙感、無人機、地理資訊、無線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系統等方式,對七里海濕地內各類資源進行調查和評估,為濕地保護提供技術遵循。
近年來,天津寧河區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穩中有進,生態環境美靜宜璞的大目標之下,制定城市治理的四大策略,以走好生態立區、製造強區、鄉村興區、惠民福區四大路線,希冀帶給民眾全新市容及感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