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魯菜,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,歷史悠久、技法獨特,分為濟南菜、膠東菜和孔府菜三大風味。以烹、爆、炒、煎、炸、燜、燉為主要烹飪技法,重油、鹽和調料。魯菜的味道偏鹹,是因鹽巴在古代有著富足的象徵,而山東好客的文化亦在餚菜中呈現,展現對賓客的尊重。
山東物產豐富,提供了優質的原料和佐料,如章丘大蔥、萊蕪姜、金鄉大蒜、濟南花椒等,皆享譽盛名。豐饒的海洋資源也紛紛融入到料理中,如:刺參、對蝦、魚翅、烏魚蛋、鮑魚、紅螺等海產食材的加入,使魯菜更加獨具地域風味。

濟南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,融合湖菜的精華,展現了鮮、脆、香、嫩等特色,形成獨特的風味。尤其以湯菜為代表,注重於清湯和奶湯的烹調技巧,清湯呈現清鮮美味,奶湯則呈現色白濃郁。此外,宮保雞丁的歷史根源於清末名臣丁寶楨,一次造訪大明湖時,偶遇一名中年男子在廚房中炒菜。被邀品嚐後,他驚喜地發現雞丁與花生酥脆的鹹香風味結合,令人回味無窮。此後,他便將這道菜的美味推廣至各地。
相較於濟南菜的「鹹香」特色,膠東菜因其沿海地區優勢,更加著重於「鮮香」風味,追求食材新鮮味美,不需多加佐料以掩蓋腥味,菜品口味偏淡,甚至有不少料理選擇以清水烹調,維持原味的純淨。